一次说清楚vSAN传统架构配置

如上面所说

vSAN传统架构,即OSA,自vSphere 5.5版本推出至7.0版本,仅支持该架构。从8.0版本开始,vSAN支持了两种架构,除了OSA外,还引入了ESA(Express Storage Architecture),ESA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详细展开。

OSA架构的核心理念借鉴自路坦力(Nutanix)的超融合存储系统。大约在2013年,SSD的价格依然高昂,OSA设计利用SSD的高性能,将SSD作为读写缓存,以提升超融合存储的性能,这一设计被认为是划时代的。VMware在这一理念的启发下,开发了vSAN,将路坦力的产品集成到了VMware平台之上,这一举措最终导致了路坦力与VMware之间的关系破裂。

vSAN基于磁盘组构建,每个磁盘组包含一块SSD作为缓存以及一个用于存储容量的磁盘(可为HDD或SSD)。数据写入时首先落至SSD缓存,完成写入后通知虚拟机操作系统,之后数据整理并存储至容量磁盘。通过使用SSD,虚拟机写入操作实现了低延迟,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vSAN在数据读取机制中引入了混合模式与全闪模式的概念。混合模式下,30%的SSD容量用于写缓存,70%用于读缓存,而全闪模式下,所有SSD空间均用于写缓存,读取操作直接从SSD容量盘进行。简单理解,SSD缓存如同“火车头”,容量磁盘则为“车厢”,高效率的“火车头”确保了整体性能的卓越。

OSA架构设计遵循了以下基本规则:每个磁盘组包含一块SSD缓存与1至7块容量磁盘(HDD或SSD),每台服务器至少需要一个磁盘组,最大可支持5个磁盘组。在服务器中安装esxi并配置启动介质(如HDD、USB、NVME)是必要的步骤。尽管vSAN支持千兆网络,但为了充分发挥SSD性能,建议使用万兆网络。vSAN内置于esxi中,无需额外安装软件。vSAN与vSphere集群紧密结合,每个集群共享一个vSAN存储。vSAN的管理集中于vCenter,实现了有效的集中管理。

在vSphere平台中,超融合解决方案如路坦力与HP Simplivity等,虽然提供了类似的存储功能,但它们无法将代码直接嵌入esxi内核,通常需要通过增加服务虚拟机并使用PCIe直通技术来接管存储,然后通过NFS协议访问存储资源,这导致了较长的数据访问路径,增加了延迟。与vSAN相比,这些第三方解决方案在与vSphere的协同性上存在局限,并且需要额外的监控界面,增加了管理复杂性,这也是vSAN在超融合市场中遥遥领先的原因。

关于延伸集群与存储策略等话题,尽管它们在提升性能与灵活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在本文中不进行深入讨论,以避免增加读者负担。希望上述内容能为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大家能够自行配置vSAN。临近新年,我向各位朋友提前送上祝福,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事业有成。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请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如有合作需求,可通过电话13503069419联系我,若需添加微信,请注明“vExper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一次说清楚vSAN传统架构配置
OSA架构设计遵循了以下基本规则:每个磁盘组包含一块SSD缓存与1至7块容量磁盘(HDD或SSD),每台服务器至少需要一个磁盘组,最大可支持5个磁盘组。在服务器中安装esxi并配置启动介质(如HDD、USB、NVME)是必要的步骤。尽管vSAN支持千兆网络,但为了充分发挥SSD性能,建议使用万兆网络。vSAN内置于esxi中,...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