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毕业生求职骗局有哪些

如上面所说

第1个回答  2022-06-19

******求职骗局有哪些

  如今,应届毕业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例如不靠谱的虚假招聘,将招聘岗位进行“美化”,将推销员变成“市场部经理”,将保险业务员称为“保险经理”等等。从“校园人”转型为“职场人”,应届毕业生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今日我对求职中常见的六大骗局进行了专题盘点,并列出对策,毕业生求职需要辨别好“馅饼”和“陷阱”,提高警惕,谨防受骗。

******

  骗局一:不交培训费工资别想领

  求职者: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去了之后发现还算正规,没有向我索要任何费用,让我留下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月,结果他们却说我专业知识不足必须参加公司内部培训,培训费300元。我不愿意,对方就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一个月工资也免谈。

  建议: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人员说明试用期的工资情况,即使在试用期没有通过考核,求职者也会得到相应报酬。另外,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收取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对于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切勿盲目交钱以免被骗,同时还应留好相关证据,以便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骗局二:工资税前税后差距大

  求职者:面试一家公司,谈好“******”3000元,当时以为是到手3000元,也没看合同就签字了。由于工作繁重,每天都工作10个小时,到了发工资那天,竟然发现自己仅仅拿到2000元。直接咨询人事部门,被告知“扣了税、服装费、培训费……”

  建议:工资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常见有******、税后工资的区别。有的用人企业尽管声称工资很高,可是求职者最后实际拿到的工资与预期的数额完全对不上,仔细询问才知原来公司从中代扣了各种有关费用。因此,在正式签用工合同前,一定要把薪酬待遇谈清楚,并在劳动合同中清晰注明。一旦发现企业不履行其工资、保险与福利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举报,及时解决,以免更大的损失。

  骗局三:必须上街发广告的“业务经理”

  求职者:我突然收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通知我去面试“业务经理”,待遇非常优厚,是同类岗位市场价位的三倍。上网查了一下,却发现招聘简章上学历要求竟然中专就可以,网上还查到各种求职者的吐槽,说入职后根本不签劳动合同,“业务经理”都要上街发广告……

  建议:通常这类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且存在各种不规范用工。若接到自己并未曾投过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进行查询,核实该公司的情况,可以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骗局四:声称进名企骗取******

  求职者:因为求职心切,在网上偶然看到一家职介机构可推荐求职者进入500强企业就心动了。咨询下来对方要求我先交1500元的费用,才能安排推荐。为了能进500强,我就网上付款了。谁知道付款后,长达一个多月,对方迟迟不推荐工作。多次催促后被告知:等联系好了会通知你……

  建议:谁都想进名企,一些求职心切的毕业生见到“包你进500强”的广告就信以为真,最后不仅入职500强的心愿落空,付出的“报名费”、“咨询费”、“服务费”、“资料费”等种种费用也统统要不回来了,彻底“钱职两空”。因此“黑中介”千万不可信,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有真才实学的求职者才是500强企业欢迎的。

  骗局五:月薪缩水8000变3000

  求职者: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招聘广告,月薪8000元招“IT经理”。面试两次后才得知试用期月薪3000元,还是税前工资,到手就2500元;转正后通过各种考核再加上******才有可能达到8000元。抱着“以学习为主”的想法就先签了试用期合同。但才2个月,对方就以我“没有发展潜力”为由把我给开除了。

  建议:有些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打出对大学毕业生非常有诱惑的薪资,而且不设入职门槛,******也非常简单。等签合同的时候才告知试用期内只有2000元左右月薪,当这些职场新人在试用期快结束的时候,企业在试用期内就会找个理由开除,或者称试用期满解聘,让大学毕业生有苦说不出。对于此类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信高薪诱惑。

  骗局六:“******”不能代替劳动合同

  求职者:毕业一个月前,我与一家私企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毕业后,那家单位一直没有和我签劳动合同。因为对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不了解,就没当回事。在辛苦工作了4个月后,公司突然把我裁员了,最后我什么赔偿都没得到。

  建议:“就业协议书”不能代替劳动合同,单凭“就业协议书”,学生正式报到就业后的劳动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第十条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
第2个回答  2024-10-15

口头承诺的Offer

任何没有书面形式确认的工作邀请都不应被视为正式的offer。即使雇主口头表示录用,如果没有提供正式的书面文件,这样的承诺不具备法律效力。求职者应当继续寻找其他机会,直到收到包含所有关键条款和条件的正式书面offer为止。

信息不完整的Offer

一个合格的工作offer应该详细说明职位描述、薪资待遇、福利、工作地点、开始日期以及其他重要细节。如果offer仅提供了报道时间和地点而缺乏其他必要信息,那么这可能是企业不够专业或有隐情的表现。面对此类offer,求职者应该要求更多具体的细节并确保所有事项都被明确列出。

衰退期公司的Offer

尽管某些求职者可能会被曾经辉煌的企业所吸引,但选择一家正在走下坡路的公司通常不是明智之举。这类公司可能面临财务困难、裁员风险或是业务模式不再适应市场需求。在接受offer前,务必调查公司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边缘岗位的大公司Offer

大公司的名声或许很有吸引力,但如果提供的职位属于公司的边缘部门或职能,它可能无法为你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和个人发展机会。考虑这份工作的长期价值以及它是否符合你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高离职率企业的Offer

当一家公司的员工频繁更替时,这往往是一个警示信号。高离职率可能是由于不良的企业文化、管理问题或其他系统性问题造成的。在做出决定之前,尝试了解为什么这么多员工选择离开,并评估这些因素是否会对你产生负面影响。

空谈情怀的创业公司Offer

初创公司通常会强调使命与愿景来吸引人才,但是,如果他们无法提供稳定的职业道路、清晰的成长路径或者合理的薪酬结构,那么这样的工作机会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对于希望获得安全感和确定性的求职者来说,这类offer可能不是一个好选择。

劳动合同存在缺陷

最后,任何不符合国家劳动法规的劳动合同都不能签署。合同中必须包含双方的权利义务、工资支付方式、工作时间等基本要素。如果合同内容过于简略或存在不公平条款,如单方面解除合同而不给予赔偿等,求职者应坚决拒绝。

应届毕业生常见求职陷阱有哪些
还有一种陷阱是“试用”不聘请。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会设置试用期,但试用期工资待遇却非常低,而转正后的工资待遇却大幅提高。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应多方面了解企业的用人信息,包括试用期工资是否合理,企业是否存在频繁招人的情况等。试用期最长不应超过六个月,求职者应当对此有所了解。另外,一些单位在...

应届生求职过程中有哪些需要避免的坑?
1、高职陷阱。某些公司招聘的时候,工资显示的非常高,但是等工作人员入职后就会发现工资严重缩水。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招聘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不要轻信高职诱惑。2、招聘会骗局。此类招聘会不是参加的单位数量严重缩水,就是招聘单位“出工不出力”,甚至有的单位收了简历之后便从此消失。

如何防范应届毕业生求职中的十大骗局
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人员说明试用期的工资情况,即使在试用期没有通过考核,求职者也会得到相应报酬。另外,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收取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对于这类...

大学生常见的五大求职陷阱
第三、培训费陷阱。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有的毕业生为争取能留在公司工作,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培训,请先交 300元培训费。当毕业生对此进行质疑时,公司却说,不交培训...

就业陷阱有几种形式
1. 黑中介陷阱:这类陷阱通过发布虚假的招聘或广告信息来诱骗求职者,以此骗取钱财。求职者在做出决定前,应仔细核实信息的真实性。2. 骗费陷阱:这种陷阱可能包括要求求职者支付风险押金、建档费、培训费、置装费等各种费用。一些不法单位利用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不成熟和缺乏社会经验,设下这些骗局...

应届毕业生求职骗局有哪些
应届毕业生求职骗局有哪些 如今,应届毕业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例如不靠谱的虚假招聘,将招聘岗位进行“美化”,将推销员变成“市场部经理”,将保险业务员称为“保险经理”等等。从“校园人”转型为“职场人”,应届毕业...

大学生受骗案例及分析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在网上公开了个人资料和联系方式,后被一个自称是某公司的人打电话要求核实信息。小王告知对方家庭电话后,她的父亲接到一个急救中心的电话,称小王因交通事故需要汇款30000元到指定账户。小王父亲救女心切,汇款25000元后才发现是个骗局。

毕业生找工作时容易遇到哪些「陷阱」?
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其中一些包括: 1. 缺乏工作经验要求:许多工作职位要求申请者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这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毕业生可能会发现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经验水平的工作,因为他们还没有机会在职场中获得实际经验。 2. 恶意招聘和骗局:一些不诚实的招聘机构或个人可能会利用毕业...

应届毕业生常见求职陷阱有哪些
应届毕业生求职一直是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作为刚步入社会的“新人”,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常常会碰到一些“求职”陷阱。比如说虚假招聘、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只“试用”不聘请、实际薪资待遇与所谈天壤之别等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提高警惕,并掌握应对举措。1.骗局1:虚假招聘 应届毕业生求职,这些“陷阱”需...

大学生求职骗局案例分析
1、以招聘之名盗取个人信息 案例: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她想通过网络求职,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并将手机、寝室电话同时公布。一段时间后,小王接到一个自称是上海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