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首档荒野系青年谈话节目荒野会谈大家都看了吗?这期节目里李雪琴,花花 ,蒋先贵 等嘉宾一起围绕「兴趣爱好」这个话题展开了谈论,其中蒋先贵分享了自己在「合群」与「不合群」之中的成长之路,看完节目,相信他的经历可以给被这个问题困扰的年轻人一个答案。
1.不合群的感觉,嗯,怎么说呢,从初中开始就不喜欢了吧,可能是因为我的性格比较怪,小学时期都还好,有一群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死党,进入中学以后,和死党们被分到不同的班级,然后就不知道怎么社交,室友们叫我出去一起玩,或一起去食堂买东西的时候就不想去,感觉很别扭,应该是觉得别扭吧。
2.整个初中三年下来,没有什么深交的朋友,浅交的朋友也没有。其中有很多因素,当然我个人因素比较大,我不懂怎么关心别人,怎么去爱其他小伙伴,性格比较怪异?应该是怪异,对人比较冷淡。无形中伤害了从小玩到大的朋友,进入初中后大家各自找到了新的朋友而我渐渐淡出了他们的生活。三年的独处时光,可能有些好处,但也有坏处,我渐渐觉得我似乎真的不太合群啊!
3.高中以后
虽然笨但足够勤奋,我逐渐开始进步,但是和朋友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我想要好好学习利用好每个时刻,就逐渐忽略了和朋友之间的相处,那种越来越远的感觉我无法控制,只能任凭这样发展下去,很郁闷也很心痛。
对于友谊我可能有些控制狂的赶脚,看到他和其他人玩得也比较好,就会莫名吃醋,各种不爽,我们的学习进度也不一样,从一开始他比我优秀到我和他慢慢同步,再到后来我逐渐比他优秀,还有一些芝麻小事,比如他忘记我生日等等,这些问题横亘在友谊之中,久久没有解决,导致最后在无形中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高三那年真的是断绝了所有的社交,会在周日痛痛快快将手机玩没电(以免自己在学习期间玩),控制住自己不充电,然后整个星期断绝外界信息。每天和饭友一起上课、吃饭然后快步回到教室学习。过着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生活。那段时间怎么说说呢,学习上谈不上苦,但心理压力真的大。那段时间应该也是比较不喜欢合群的日子。
可能是从同学聚会或者过年过节,生活工作中发现的吧。
我先给自己判了刑,又期待别人能来拯救我。
关于那一集的辩论,并没有如愿听到方法论,却慢慢开始接受了自己的不合群。
在心理学上有种现象,叫“羊群效应”。
它的官方解释是指个体迫于群体压力而做出一致性行为。
我的理解很简单,人们为了寻求安全感,把自己变得和大家一样。
做同样的事,这样才不是被人说孤僻;穿差不多风格的衣服,这样才不会被议论。
合群并没有错,远古时期大家都是生活在部落,有自己的群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安全的做法。
不合群也并没有错,你不愿与人同,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已经比很多人厉害了。
所以,你并不需要改什么,做错的事情,才需要改正,不合群不应该和错误挂钩。
当有人责怪你不合群的时候,说明你没有委屈自己,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2.不合群的人,只是在选择朋友
我虽不合群,身边却不缺朋友,都是一些认识了很长时间,真正可以交心的朋友。
我从不认为,合群了就会有朋友。
前段时间聚会的时候,朋友跟我吐槽工作以后的人际关系,实在让人心累,各种莫名其妙的聚餐搞的人身心疲惫。
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根本没时间运动,今年又长胖了好几斤。
我说:“你可以不去啊?”
朋友:“工作以后跟上学不一样,需要积累人脉。”
我:“你确定天天跟你吃饭喝酒的这些人,未来真的能帮到你吗?”
朋友:“或许应该能吧,再说了就算帮不了,也能交个朋友。”
我:“真正的朋友,你怕是在群体中交不到。”
在群体中很容易产生一种,和大家关系都特别好的感觉,跟所有人关系都好,意味着跟所有人关系都一样。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友谊,在这个当下可能觉得我们太默契了,相见恨晚。
过去这个当下,大家生活中有什么事情,是不会跟对方分享的。
真正的朋友是三观的契合,生命经历的分享,糟心情绪的倾诉,开心之事的分享。
这种分享注定是私有的,不存在与集体之中。
不合群不是放弃,而是拥有,拥有选择,拥有朋友。
3.敢于不合群的人,都是内心强大的人
如果一个人也可以玩的很愉快,为什么还要强迫自己,在一群人里面尴尬的假笑呢?
我身边有一个从运营转行做旅行博主的女生,现在的状态简直活成了大家理想生活的模板。
她不喜欢职场的各种琐事,平时聚会找各种理由推脱,几次之后也没人再叫她,她也落个清静。
慢慢的中午吃饭也没人和她一起,她就自己在工位上吃外卖,看国外博主的一些视频。
大家眼里她就是一个不合群、无趣的人,只有她自己清楚,她不喜欢职场那些人,反而能活出更好的人生。
******
图片来源网络
我是从很小的时候,就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团体都能够合进去的,但到了高中,我才没有必要合群的意识。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合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合群的人。因为合群是要看天赋的,有的时候无论我们怎么做,都是没办法合群的。
先来说一下为什么我们会渴望合群。在我小的时候,最害怕两句话。一句话是,不跟你玩了。另一句话是,我叫某某某不跟你玩了。由于性格原因,我打小就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可能也有和脑回路有关系吧,我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别人不太一样,所以认识我的人可能会觉得我有些奇怪。
******
如果你想要成为那个合群的人,要不你非常具有人格魅力,把别人吸引到你的身边成为一个群体,要不你和其他人有共同的特性,要不就是去努力迎合他们,成为那个合群的人。如果你不是前两者的话,哪怕你真的合群了,也会非常的煎熬。这个世界很大,只是我们生活在世界的角落而已,因此不太容易见到和彼此类似的人。见不到,并不代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和你类似的人。
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融入群体,也不要感到太过难过。我们融不进去的,只是和我们性质不太符合的群体而已。只有放弃这些无所谓的群体,才有可能会遇到适合自己的群体。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或者是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来认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而且我觉得一个人长大的标志,就是可以承受孤独。合不合群真的不是特别重要,除非是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说实话,我们和大多数人都没有特别大的关系,与其去维护那种无用的社交,去努力融入那种不适合自己的群体,倒不如享受孤独。
1.大概是是从大学的时候,室友都组队打游戏,王者荣耀啊吃鸡啊,而我只想多花点时间去图书馆,因为我觉得这是大学里唯一能让我值得追求的。如果我的大学里如果图书馆看书的次数寥寥无几的时候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室友们不想出门,出门就是逛街,但自己更想一头扎进图书馆

2.从拒绝同事的聚会开始的吧!曾经也是为了合群为了融进这个大圈子,每次喝酒随叫随到,结果喝到胃出血。后来想想没有必要,健康重要,何况如果一个人优秀了别人会主动来接近自己,而不是自己去贴他人。不出去聚会反而有了更多的私人空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3.从听到她们在洗手间偷偷说自己坏话的那一刻吧!凭自己本事拿下了大把的业绩,坐上主管的位置,被之前同级的同事说如此难听的话,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我不是主管的时候她们也跟我说过前主管的坏话。不同的人面前不同的嘴脸,有这个时间讨论别人不如多提高下自己

4.大概是我兴致冲冲在异地工作的朋友们面前推荐哪本书值得看的时候,圈里回了一句,哟,还这么闲情逸致呢!有几个也跟着说了些风凉话,没分开之前我们都是玩的很好的大学同学。偶尔联系,大学的时候经常一起看书,互相推荐。不知道工作了几年发生了什么,感觉再也产生不了共鸣了
5.吃饭的时候吧!公司午饭都是在办公室吃。都是集体订外卖,自己胃不舒服,老公给做爱心便当,带饭到办公室。挺营养,也健康,吃习惯了。渐渐的就跟她们分离了,她们订什么也不会问我,其实无所谓了,没必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非要与她们步调一致

6.爱上了旅行,时间也相对充裕,就算一天假期也会在自己的城市逛逛,姐妹们只喜欢搓麻将,曾经自己也是搓,但一直感觉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想过离开她们又感觉不合群,自己很独特。直到出去旅行了一次,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很可笑,自己的梦想一直在远方,这种孤独比合群有意思的多
******
******
******
******
你好,我觉得还是要看你什么时候遇到那个圈子,就是我喜欢这个东西是有人认可的,做我自己的事,然后找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说当真正有了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时,可以不必合群。
青年时期的我们,总是会格外的在意自己是否合群,因为不合群意味着会被人群孤立,意味着人缘不好,没有情商,意味着被多数人所排挤,缺乏安全感。
******
身边有太多人,为了合群而合群,他们怕被忽略,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怕与别人产生冲突,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来聊无用的天,怕落单,他们更是人云亦云,别人一句话就会改变你的想法,别人不学习,为了合群,你也开始堕落,选择慢慢变懒等等,没有主见,没有目标。
******
慢慢的,长大之后突然发现,原来走向成功的反而是那些不怎么合群的。可能他们早在最初就明白,合群是为了交际,不合群是为了自己更好。他们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坚持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正因为坚持做自己,他们反而不会被外界所影响,可以顺从自己的内心,一门心思的做自己想做的一切!
志同才能道和,正是因为志同道合的一群朋友,我们才能大步迈前,有些事注定要自己去做,有些路注定要自己走,做一个真正的“好学生”,在人生路上收获另类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