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百年变迁?

如上面所说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百年不过是其中短暂的瞬间。

但20世纪却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变化,使服装也随之出现频繁的变化。

20世纪的20-30年代,清朝的三寸金莲靴、长袍马褂逐渐被西装西帽、锦缎连衣裙所取代。

与此同时,在上海还掀起了“旗袍花边运动”,滚缎带、镶蕾丝、缀珠片的旗袍风行一时。

但这种富丽开放的气息却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终止。

在战乱和动荡的年月里,人们对服装的需求被降低到以国产土布为代表的“节俭实用为最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基本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百废待兴。

人们的思想也很单纯,就是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蓝、灰、黑”是当时人们穿衣的“主旋律”。

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此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渐开放,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

进入新世纪,着装已逐渐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图为“飞虎队队员”龙启明(左)小时候和哥哥、父亲穿着长袍马褂的合影(20世纪20年代末摄)。

图为1929年,一个铁路职员家庭的7个子女合影。照片后排左立者王惠兰时年15岁。

她身着浅色长棉袍,发辫盘于两耳侧,簪花,是那时少女时兴的装束。

图为民国时期穿套裙的妇女。与20世纪初相比,上装的短袖设计是一种进步。

图为身着中山装的机关干部参加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10月摄)。

图为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女工在试穿“布拉吉”(1957年2月整理)。

图为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服装表演。

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鲜明对比。

图为1986年,北京街头几位穿着裙装的姑娘在聊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让红裙子在80年代初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图为广西田林县平洋瑶寨的瑶族青年穿上西装(1986年9月摄)。

图为1987年4月,北京的春天虽然时有寒意,但爱美的姑娘们还是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健美裤、宽松套裙等流行的春装。

图为1989年,顾客在北京隆福大厦的蒙妮莎时装自选部里选购服装。
北京蒙妮莎时装有限公司当时制作的服装以先进的剪裁、制作工艺、多款式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图为大连1991年流行的风韵独具的超短裙(1991年9摄)。

图为1991年,体现潇洒、奔放风格的大色块绒线编织外衣备受女青年的青睐。

它成为当时春秋时节姑娘们穿着的主旋律。

图为1992年,宁波申洲织造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文化衫。文化衫在20世纪90年代曾流行一时。

图为1993年5月14日至19日,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服装企业参加了展出。

世界服装设计界的3位巨匠——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和法国的皮尔·卡丹都携带精品参展,并举办专场时装表演。
这是模特在一场时装表演上展示用弹性纤维面料制成的泳装。

图为1993年,北京一家服装公司举办Lee Cooper牛仔服展示活动,展出一件裤长2.2米的牛仔裤,令观者瞠目。
20世纪90年代初,Lee Cooper作为第一个欧洲牛仔品牌在北京登陆,给中国服装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图为2002年2月12日,一对身着唐装的父女走在洒满初春阳光的上海街头。
2001年,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与会领导人身着唐装的集体亮相,使唐装成为新世纪初的时尚关键词。

2008年10月19日,在丰台区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内,演员在表演主题为《年代》的行为艺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5
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qiān]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享受这种美。”
第2个回答  2020-11-25
中国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百年不过是其中短暂的瞬间。

但20世纪却由于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变化,使服装也随之出现频繁的变化。

20世纪的20-30年代,清朝的三寸金莲靴、长袍马褂逐渐被西装西帽、锦缎连衣裙所取代。

与此同时,在上海还掀起了“旗袍花边运动”,滚缎带、镶蕾丝、缀珠片的旗袍风行一时。

但这种富丽开放的气息却因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终止。

在战乱和动荡的年月里,人们对服装的需求被降低到以国产土布为代表的“节俭实用为最好”。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基本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百废待兴。

人们的思想也很单纯,就是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蓝、灰、黑”是当时人们穿衣的“主旋律”。

中国服饰发展的春天与中国人时尚观念的复苏开始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1978年。此后,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逐渐开放,单调的款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着装的要求。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流行于市民的生活中。

进入新世纪,着装已逐渐成为人们展示自我的一种方式。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旗袍开始走向世界,中国服装在全球受到注目和尊重。


图为“飞虎队队员”龙启明(左)小时候和哥哥、父亲穿着长袍马褂的合影(20世纪20年代末摄)。

图为1929年,一个铁路职员家庭的7个子女合影。照片后排左立者王惠兰时年15岁。

她身着浅色长棉袍,发辫盘于两耳侧,簪花,是那时少女时兴的装束。


图为民国时期穿套裙的妇女。与20世纪初相比,上装的短袖设计是一种进步。

图为身着中山装的机关干部参加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10月摄)。


图为哈尔滨亚麻纺织厂的女工在试穿“布拉吉”(1957年2月整理)。

图为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服装表演。

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鲜明对比。


图为1986年,北京街头几位穿着裙装的姑娘在聊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街上流行红裙子》让红裙子在80年代初受到年轻女性的青睐。

图为广西田林县平洋瑶寨的瑶族青年穿上西装(1986年9月摄)。

图为1987年4月,北京的春天虽然时有寒意,但爱美的姑娘们还是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健美裤、宽松套裙等流行的春装。

图为1989年,顾客在北京隆福大厦的蒙妮莎时装自选部里选购服装。
北京蒙妮莎时装有限公司当时制作的服装以先进的剪裁、制作工艺、多款式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图为大连1991年流行的风韵独具的超短裙(1991年9摄)。

图为1991年,体现潇洒、奔放风格的大色块绒线编织外衣备受女青年的青睐。

它成为当时春秋时节姑娘们穿着的主旋律。


图为1992年,宁波申洲织造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文化衫。文化衫在20世纪90年代曾流行一时。

图为1993年5月14日至19日,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中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个服装企业参加了展出。

世界服装设计界的3位巨匠——意大利的瓦伦蒂诺、费雷和法国的皮尔·卡丹都携带精品参展,并举办专场时装表演。
这是模特在一场时装表演上展示用弹性纤维面料制成的泳装。

图为1993年,北京一家服装公司举办Lee Cooper牛仔服展示活动,展出一件裤长2.2米的牛仔裤,令观者瞠目。
20世纪90年代初,Lee Cooper作为第一个欧洲牛仔品牌在北京登陆,给中国服装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图为2002年2月12日,一对身着唐装的父女走在洒满初春阳光的上海街头。
2001年,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与会领导人身着唐装的集体亮相,使唐装成为新世纪初的时尚关键词。

2008年10月19日,在丰台区大红门新世纪服装商贸城内,演员在表演主题为《年代》的行为艺术。

图为2008年12月24日夜,在湖北省宜昌市街头,3名个性装扮的女孩在逛街迎接圣诞节。
百年变迁---中国校服发展史
总结:中国校服的百年变迁史,不仅记录了服装风格的演变,更是一部生动反映社会变迁、教育理念更新和文化交融的历史长卷。未来,校服将继续作为历史的载体,记录并连接不同的时代,烙印着一代代人的青春印记。

中国服饰百年变迁
从左至右分别是清朝末年旗女的旗服和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女士丝绸旗袍、20世纪60年代文革时期的主流服装――绿色军装和军棉大衣和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流行的喇叭裤、夹克。第一个不用说了,正是受到满清服装的影响旗袍在当时可谓是风靡一时,而且大多是有身分和地位的人着装的道选...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服饰)
(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 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 (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或西方文化对...

1840-1949百年生活巨变目录
1. 服饰变化 在1840年至1949年这一百年间,中国社会在服饰上经历了显著的变迁。清朝末期,汉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开始出现变化,新军的西式军装和剪辫易服的行为象征着清朝皇权的衰落。同时,女性服饰以旗袍的流行,不仅展现了身体曲线,也反映了性别平等的新观念。2. 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此期间内闻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服饰变化
1. 1912年清朝结束前,服饰风格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2.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开始出现服饰变革的迹象。3. 明朝时期,朱姓皇帝的影响使得朱色成为正色,紫色在官服中被废除不用。4. 受诰命的官员妻、母,穿着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区分等级。5. 明朝时期,除了旧有的服饰样式,朱元璋还制订...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服饰变化
服饰崇尚简朴实用。”中“服饰崇尚简朴实用”应改为“服饰风格趋向简朴和实用”,以增强表述的准确性。15. “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中“1978年后”应改为“改革开放以来”,以保持时间表述的一致性。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服饰文化开始交融,如旗袍的出现便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从最初的简单自然材料到后来的丝绸华美,再到受胡服、外来文化影响的多元风格,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汉服】中国古代服饰时间表——汉服发展简史
官员和学者分别穿着乌纱帽和大袖方巾,补子是明朝官服的一个重要特征。9. 清朝(公元1644-1911年):剃发易服的政策下,官服以“头戴花羽”为特点,满族服装盛行。这些服饰细节不仅展示了中国各朝代的独特魅力,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服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沉浸在历史的画卷之中。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是如何演变的
受西方服饰影响:或许有人会以现代女性穿的旗袍为例,来说明中国女装也强调表现人体的自然美,但实际上,这种旗袍是在20世纪上半叶受西方服饰审美影响的结果。直到光绪年间,旗袍还不是现在的样式。传统旗袍在肩、胸、腰、臂、臀等部位的表现与突出人体美的西方女性服装完全不同。和西方服饰艺术不同的是...

西装在中国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西装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其在中国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西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服装变迁的历史,也体现了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西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舶来品到如今成为正式场合的基本着装,西装在中国的发展史充满了变革与融合的故事。19世纪4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