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的创业初期

如上面所说

第1个回答  2022-06-03
  1987——1992年是华为的创业初期。华为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由代理公司向自有产品公司的转变,积累了原始资本。到1992年年底,华为公司员工总数达到250人左右,销售额达到了1亿元。从1988年开始营业算起,这些用了四年时间取得的成果并不算出众,但那个年代和现在完全不同——市场没有那么大,1988年的全国GDP相当于2019年的百分之一。国家没钱,金融业不发达,私营公司更是只能靠利滚利的方式经营。华为创业时期抓住的是电话行业大发展的风口,当时电话交换机需求比较旺盛,全国有300家以上的电话交换机代理商,向许多单位兜售产品。小型电话交换机和大型电话交换机的销售对象是不同的,小型电话交换机在宾馆、医院、企业等只要有转分机的地方,就有需求。所以需要小型交换机的客户非常多,小型代理商也可以靠一个小市场生存。

  华为最初代理别人的小型交换机时,市场虽然也竞争激烈,但利润还是比较丰厚的。通过销售代理产品完成初步的资本积累之后,华为开始研制自有产品,这是华为 历史 上最重要的一次蜕变。小富即安、胸无大志的企业一般无法完成这种惊险的一跳。代理产品的公司或者渠道基本上考验的是他们的纯营销能力,大家都从原厂家拿同样的货,就看谁有本事卖出去更多。华为别出心裁地在产品包装盒上印上了两句广告语:“到农村去,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凡购买华为产品,可以无条件退货,退货的客人和购货的客人一样受欢迎。”这个简单的广告语也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征,体现了华为公司经营中最朴实的理念。“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60前”的人都知道的一句口号。而后一句口号是很朴素的客户意识,这个意识后来发展成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而这一价值观是指导产品开发和销售的最高法则。

  在华为内部,我们都叫任正非为“老板”,明显是广东、香港风味的称呼。老板大学毕业后就业于建筑工程单位,1974年应征入伍成为基建工程兵。1983年,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任正非转业到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刚从部队转业回来,根本不懂市场,在接受采访时说:“怎么能赚人家钱呢?赚人家钱都是很不好意思的事。”“把钱给人家,人家就应该把货给我们,我们先把钱给人家,有什么不可以的?”这种想法让他吃了一次亏,钱付给了对方,对方却不给货,这件事很可能也间接促成了他后来辞职创业。柳传志创办联想早期,有人说可以买到彩电,于是他就给了对方20万块钱,收到钱后那人就消失了,柳传志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后来他说:“我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容易轻信别人。”柳传志和任正非同岁,在相信别人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这可能跟经商能力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冒险的人是很难抓住商机的。任正非长相极其憨厚,他的性格之中也有很憨厚的一面,这样的人有某种难以描述的人格魅力。

  销售员的素质模型就是要既憨厚又精明。人家一看你那么精明,肯定不愿意跟你做生意;你要是真憨厚,也做不成生意。我在华为看到的优秀客户经理,有非常多的人都是属于又憨厚又精明的模样。华为是一家白手起家、没有背景、无法借力的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国内通信设备市场需求十分旺盛,通信设备虽然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专业性,但也不是特别难,所以很多公司迅速完成了从代理外国产品到自研产品的转变。当时最突出的四家分别是巨龙、大唐、中兴和华为,人称“巨大中华”。除了华为,另外三家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巨龙源自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大唐电信集团是邮电部第10研究所的附属企业,中兴通讯有航天工业部的股份和技术支持。其他三家通信设备公司在早期比华为有一定的优势,华为后来居上成为领头企业是有制度方面原因的。相比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没有条条框框。但自由不等于优势,要想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规矩,绝非易事。华为制度的核心就是激发了全体员工的干劲。

  任正非是一个天生的鼓动者,一个老市场人员说,老板的大优势就是他想搞定谁,分分钟就能搞定。郑宝用是华为从代理商转自主研发产品的关键人物,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后改成华中 科技 大学),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毕业留校任教后很快就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后来去了清华读博士。任正非从他同学那里打听到这个人才,赶紧去挖人。有一次,我问郑总,老板怎么把你忽悠来的?他说,老板太能吹牛了,在清华读博士读了几个月也觉得没啥意思,就过来看看,一来就走不了了。郑宝用于1989年来到华为,他最早立的功不是研发产品,而是解决了华为代理产品的一个技术问题。那时候华为代理的小型交换机产品有点问题,郑宝用分析之后,很快发现了症结,然后他在交换机的线路板上焊上一个电阻,故障就被排除了。

  后来市场逐渐认识到虽然大家都是买同样的小型交换机,只有从华为买的就不会出故障,于是出现了从华为买的交换机不出问题的传说,华为的代理产品因此销售火爆。

  据说原厂商怕店大欺客,有意给华为减少供货,这是华为不得不迅速研发自有产品的一个原因。动员能力再强,也不能持久地激发员工干劲,最关键的地方是老板比较大方,肯给钱。从华为出来的员工去其他公司打工,一个相同的评价是没有见过比老板更大度的人。任正非本人也说过,华为能搞企业与他不自私有一定的关系。尽管竞争激烈,但电话交换机是一个热门产品,有一定的技术门槛,能够较长时间持续赚取高额利润。华为早期的员工表现稍好的,最多半年,甚至每个月都可能涨工资。1999年3月,我刚加入华为时,工资是5000元,作为社招员工,这个起薪属于偏低的。但由于我的业绩很好,到了1999年年底,我的工资就涨到12000元了。1999年的华为已经有12000名在职员工了,公司还能这么大幅度地给员工加薪,这是华为公司发展最主要的动力之源。风险投资的创业模式兴起之后,对华为早期利滚利的发展模式不容易理解。比如,互联网服务开始都赔钱,到了一定的规模才赚钱,所以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依赖于风险投资起家。华为起步的那个年代,美国都不怎么流行风险投资,在中国就更不时兴了。所以,那个年代的生意想要做下去,必须一开始就赚钱,这也在客观上减弱了竞争强度。由于任正非胸怀大志,不会小富即安,在没有风险投资、又很难得到贷款的情况下,通过滚雪球的方法,把赚的钱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唯一方案。又要把钱分给大家,又要解决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这就自然产生了华为内部人员持股制度。最早期的华为员工虽然工资挺高,实际上拿到手里的只是一部分,到了年终,扣下的工资和年终奖都转换成了股票,在公司内部叫配股。

  股票的分红到了年终也只是一个账面财产,公司又增发了更多的股票。直到2000年左右,华为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00亿元,还是沿用了这种发展模式。当时已经有不少人质疑说华为这是不是非法集资,甚至竞争对手还告发了华为,导致华为一度被查。不过没有查出问题,保住了华为独特的制度。华为的集资模式之所以没有查出问题,主要是因为老板确实想把钱发给大家,也想获得迅速发展的资金保持经营稳健,不出大问题。我进公司的时候,华为已经是一家有声望的大公司了,可以得到贷款,公司的股票分红远远高于贷款利息,但还是有不少人说公司发股票就是为了集资。华为股票并不是强制购买的,由于收益不错,一直都有保障,所以虽然有部分人质疑公司是在集资,但拒绝买公司股票的人却极少,行为比语言更诚实。大量挣钱、大量发钱是华为发展的一种循环动力,对于市场销售人员来说,怎么给他们发钱更合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销售最后呈现的是很客观的财务数字,很多公司都采取了提成制的奖金分配方案,但华为并没有采取这种简单的分配方式,原因有二:第一,设备销售在不同的行业、区域明显难度不同,而且这个难度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如果搞提成制,运气占的比重就会比较大,这不合理,也不公平;第二,电信设备销售是团队行为,简单地给个人提成搞不好会影响团队战斗力。所以,华为并没有采取业界通用的简单的提成方案,而是根据销售情况,年终评出一个奖金给大家分配。

  内部持股、团队目标奖金分配方法并不是华为学习其他同行经验的结果。任正非说,华为创业时期,不知道资本市场还有很多利益分配方法,这也是事实。大面积内部员工持股其实是有风险的。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年经营不善,持股员工反而赔钱——这在风险比较高的硬件设备行业是常有的事,后果也是很可怕的。所幸华为经营稳健,一直都是盈利的。任正非创办华为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十年,但市场经济发展还在初期,大学生毕业了国家还包分配工作的,在这样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怎么管理一个市场经济下的公司,全国上下都处于摸索之中。任正非以及华为早期的人员基本上没有管理公司的经验。任正非是一个悟性非常强的人,他能够把日常事务、各行各业观察到的现象、领悟的道理灵活应用于企业。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我觉得任正非就是孔子所说的生而知之的人——当一个人有一种寻找正确路径、方法的嗅觉,能够很好地处理许多具体问题,能够从日常生活、各种 历史 、现实事件中汲取精华,触类旁通,就是生而知之了。华为聘用的管理专家吴春波说华为没有秘密,无非是把一些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常识做到了极致,此言甚是。但发现、选用合适的常识就是一件很需要天赋、要动脑筋的事。华为销售激励模式没有照搬业界,这需要一种洞见,需要一种对如何分配更合理的深度思考。大多数人仅仅是萧规曹随,缺乏深入思考的习惯。合适的激励方式对销售非常重要,是激发销售员动力的燃料。

  任正非心中有一杆公平、大度的秤,这杆秤会给公司找到一个在各个体系之间如何分配所得,在体系之中如何分配利益的方法,并不断校准修正,最终得到一个不错的方法。华为创业初期,老板不自私、有魅力、善鼓动,激发了战斗力,是代理商中的“小强”。挣到一些钱之后,老板慧眼识人,到处找人、挖人。开始走自研产品之路时,早期老板到处找人,招到了一些素质很高的人,他们立了战功,在老板的带领下,“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水平也都越来越高,成了华为公司的领导力量。历朝历代打下江山的开创者一般最后都成了最高层领导,比如汉高祖刘邦集团早期的创业元老萧何、张良等,汉光武帝刘秀的创业伙伴二十八云台将等,做出成就的大公司也是如此。

  人们会有一个困惑:到底是早期创业者有本事搞成大公司,还是各种因素让他们搞成了大公司,顺便就当了大领导?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真实的情况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都有,老板慧眼识人,找到一堆比较牛的人才能开创事业。同时,也必须冥冥之中赶上好运气、好机遇。不管怎么精挑细选,不可能所有的初创人员都是能力很强,都能够快速学习跟上公司发展要求的。如果进入公司比较早,并且有一定的功劳和苦劳的人员成为公司发展的阻力,怎么办?1996年年底,华为大约有2500人,有20多亿的年销售额,但有些市场干部不足以带队伍跨越更高的台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正非搞了华为版的“杯酒释兵权”,要求所有市场干部都要交一份述职报告、一份辞职报告,如果辞职报告被批准了就不再是干部。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干部下课了,同时公司也做了思想工作,大部分下课的干部并没有离职。

  市场部干部的大辞职,为公司立下了一个干部能上能下的规矩,有利于选拔人才、防止组织板结,对华为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在公司成立两年之后,华为就有了自己研发的产品,由于产品质量一般,所以需要研发人员到一线去做支持和推广。这样就形成了研发支持销售,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的惯例。后来华为公司将这个导向总结成“一线呼唤炮火”的销售方法,这一方法对华为产品的成功销售至关重要。早期华为销售没有形成太多套路,主要是靠老板的动员能力与强大而合理的激励方式让销售人员拼命销售,尽量扩大再生产,很快有了一定的规模,站稳了脚跟,为后来抓住更大的机会打下了基础。
华为公司的创业经历
华为公司的创业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创立初期- 1987年:华为在深圳创立,起初作为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2. 自主研发- 1990年:华为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与小企业的PBX技术,并成功进行商用。- 1992年:进一步研发并推出针对农村市场的数字交换解决方案。3. 市场拓展与研发深化- ...

任正非创业经历-一个传奇的诞生
1. 创立华为 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以2.4万元资本注册了华为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 洞察市场:他看到了中国电信对程控交换机的需求,并意识到整个市场被跨国公司把控的现状,决定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2. 艰苦创业 初期条件:华为租用蚝业村工业大厦三楼作为办公和生产场所,员工仅5...

华为创业初期的故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生产销售通信设备的民营通信科技公司,于1987年在深圳正式成立。创业初期,创始人任正非在43岁时因个人和事业上的困境,决定下海创业。他利用2万元启动资金,开始销售通讯设备。任正非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军队服役期间参与通讯系统工程,并取得多项技术发明。华为在创业...

华为的创业初期
华为创业初期,老板不自私、有魅力、善鼓动,激发了战斗力,是代理商中的“小强”。挣到一些钱之后,老板慧眼识人,到处找人、挖人。开始走自研产品之路时,早期老板到处找人,招到了一些素质很高的人,他们立了战功,在老板的带领下,“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水平也都越来越高,成了华为公司的领导力量。历朝历...

华为是做什么起家的?
1. 华为倡导的狼性文化强调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反应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一理念由创始人任正非所推崇并贯穿于公司运营之中。2. 市场竞争力是华为的核心,客户需求的敏锐把握是其成功的关键。任正非认为,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具备狼性。3. 在华为创业初期,狼性文化就被作为公司的基本准则,并在全球业务...

华为创始人是谁
华为创始人是任正非。以下是关于任正非及其与华为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教育背景:任正非曾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创业经历:1987年,43岁的任正非创立了华为公司,华为最初的业务以销售工程控交换机为主。管理创新:任正非创立了华为的CEO轮值制度,每人轮值半年,此举旨在避免公司成败系于一人,增强公司的集体...

华为创业初期的艰难发展历程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中国深圳,是一家专注于通信设备生产的民营科技公司。在创业初期,华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依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下是关于华为创业初期艰难发展历程的详细解读。1. 艰难的创业起步 1987年,任正非以2万元的注册资本在深圳创立了华为。当时,他只是一个通信...

华为公司的创业经历
华为公司的创业经历如下:1. 初创阶段 1987年:华为在深圳创立,起初是一家生产用户交换机的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2. 自主研发 1990年:华为开始自主研发面向酒店与小企业的PBX技术,并成功进行商用,标志着华为从代理销售向自主研发转型。3. 农村市场拓展 1992年:华为开始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

华为任正非:43岁的创始人两万到千亿的创业史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以其低调和卓越的领导力,书写了一段从2万元起步到千亿帝国的传奇创业史。1944年出生于贵州的他,尽管个人持股不到1%,却带领华为在短短数年内跃升至世界500强,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创业初期,任正非在解决家庭和个人困境的驱使下,于1988年创立华为,凭借对通讯设备的...

华为不同时期的战略选择
华为在不同时期的战略选择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关键阶段:创业初期:农村市场深耕 自主研发与独特定位:华为凭借自主研发的技术和农村市场的独特定位,成功避开竞争激烈的通信市场。合作获取支持:通过与电信局的合作,华为获得了资金与市场支持,为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内发展阶段:扩张与IPD改革 大规模人力资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