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深刻描绘改革时期陕北高原城乡生活的小说,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人生的艰难抉择与责任担当。在二次阅读这部作品后,我依旧被其深深震撼,并从中获得了诸多感悟。
一、人生是长跑,需坚守本心
小说中的高加林经历了从教师到农民,再到县城工作者,最后又回到农民的曲折人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生就像一场长跑,过程中总会有起起落落。在面对生活的波折时,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希望和信心,坚守自己的本心。高加林在多次人生转折点上,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考验着他的内心。这让我认识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更加了解自己,不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在做关键决策时要有长远的眼光。
二、明确目标,勿被虚荣所困
高加林在小说中面临着与刘巧珍和黄亚萍之间的情感纠葛。他被自己的虚荣心所困,既想要黄亚萍的才情,又舍不得刘巧珍全身心的爱和服从。这种矛盾心理让他痛苦不堪。这让我深刻反思,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虚荣心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
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小说中,高加林最初对楼书记用自己的权力走后门深恶痛绝,因为他自己是受害者。然而,当他自己也通过走后门获得机会时,却被兴奋和未来所迷惑,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能伤害了别人。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认知。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在受益时往往会忽视受损群体的感受。这提醒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人的权益,保持一颗善良和公正的心。
四、爱的无私与有条件
刘巧珍和黄亚萍对高加林的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巧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即使被高加林抛弃,她仍然去求楼书记给他安排工作,不想让他去地里受苦。而黄亚萍的爱则是有条件的,她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对高加林的爱只是建立在他是城市工作者的基础上。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我们应该珍惜那些愿意为我们付出真心的人,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给予他们无私的支持和关爱。
五、少年时期的虚荣与自卑
小说中还描绘了高加林少年时期的虚荣和自卑。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让他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真正的价值所在。这让我反思,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产生不必要的虚荣和自卑心理。然而,这些心理只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一颗谦逊和自信的心,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
结语
再次阅读《人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愿我们都能被轻柔对待,用心经营生活,坚守自己的本心,明确自己的目标,保持一颗善良和公正的心,珍惜那些愿意为我们付出真心的人。同时,也要学会去爱别人,给予他们无私的支持和关爱。在未来的道路上,愿我们都能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