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是广播电视编导艺考中的一项考试内容,对于很多编导艺考生来说名词解释是比较难的考题,毕竟需要记的名词实在是太多了。最近有同学问中影人教育“广播电视编导常考名词解释有哪些?”下面是中影人教育整理的艺考中经常出现的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广播电视编导常考名词解释有哪些?
1、景别:是指由于摄像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5种,由近及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盖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的环境)。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2、第七艺术:即电影艺术。1911年,乔托·卡努杜发表了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著名论著,第一次宣城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综合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的“第七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3、画外音:是指不是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生源来自画面外的声音,可以是人声也可以是音乐、音响效果。其特点是声画打破镜头限制,拓展视听艺术。
4、长镜头: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是“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和长短。长镜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是相对而言较长的单一镜头,通常用来表达导演的特定构想和审美情趣。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一般划分为固定长镜头、变焦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四种。
5、蒙太奇:法文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现在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6、声画同步: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即影片的声音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电影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受19世纪末作家威尔加所倡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带来的再难。表现方法在注重平凡景象与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首部影评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
8、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中国香港,在日本发展成熟,后又传入美国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最通俗的说话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吴宇森是运用这种电影表现手法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代表作有《喋血双雄》、《英雄本色》、《断箭行动》和《变脸》,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9、主观镜头: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或在一场面中走动时,摄影机代表角色的双眼,显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10、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三一律对戏剧结构严整、情节集中起到促进作用,但易导致艺术形式的绝对化和程式化。
好了,看到这里,关于广播电视编导常考名词解释有哪些?的内容就全部为大家介绍完了,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到大家,如果大家还有名词解释方面的问题,可继续关注本站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