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最特殊的《水浒传》“同人”——《荡寇志》
《荡寇志》是清代俞万春所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接过了金圣叹七十回本《水浒传》的思想大旗并发扬光大,从七十一回写起,成为所有《水浒》“同人”作品中,最特殊的一个存在。
一、俞万春其人
俞万春(1794-1849),清代小说家,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吏家庭,但毕生没做过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早年曾随父从军,平定民变。除了《荡寇志》,俞万春还著有《骑射论》、《释医学辩证》、《净土事相》等作品。
俞万春生活的时代,正是清朝嘉庆以后,满清皇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危机前夜,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分界前后。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俞万春积极为清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参加镇压农民起义。他非常不满《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为严惩梁山众好汉,续写了金圣叹的“腰斩本”《水浒传》,即《荡寇志》,其写作目的是鲜明的。
二、《荡寇志》的内容
金圣叹删节本《水浒》的最后一章是“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俞万春紧接该故事情节进行了续写。内容主线大概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义军已发展至数十万,他们攻取了定陶、渡魏河、破濮洲、占领南旺营等地,并把很多地方的义军收编,扩大梁山泊的力量。于是朝廷各处兵马前来招讨,云龙彪大将军聚拢各地军官,杀至贼巢。
主角陈希真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被迫离家出走,聚拢人马创立猿臂寨,处处与梁山为敌,后来陈希真父女归顺朝廷,与张叔夜联手讨伐宋江,终于攻克梁山。梁山泊一百零八人“尽数被擒,诛尽杀光”。陈希真父女功成之后,入山修道去了。
小说创作了“雷部三十六将”与水浒一百单八将相对应,基本思想就是:朝廷是好的,好汉们不管受多大的委屈,都应该相信皇帝、帮助清官,反抗的人都是贼子,必须严惩!主角们“手撕梁山贼寇、切片水泊坏人”,到最后梁山好汉能留全尸的都没多少。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贬低起义军、丑化梁山英雄并将其剿灭的“架空类YY小说”,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主角陈希真穿越到《水浒传》的世界中,逆天改命剿灭了水泊梁山的故事。
三、《荡寇志》的特殊之处
说《荡寇志》特殊,是因为以知名度、影响力、可读性、以及布局描写、人物塑造等艺术手法,它都可算是一众《水浒》同人作品中的“佼佼者”。但是,它的思想旨趣,却与《水浒》原著以及其他的诸多续作系列格格不入,甚至完全相反,这种特质让这本小说成为了蝎子拉屎——独(毒)一份,乃是所有水浒系列作品中唯一立场相对的著作。
金圣叹删改的《水浒》虽然传播很广,但人民群众仍然在按自己的意愿去阅读和理解《水浒》,并不认他“圣明天子治天下”的帐。《荡寇志》无论在思想还是写法上都与金本《水浒》一脉相承。俞万春写成了《荡寇志》,其本意就是用仿《水浒》的笔法来反《水浒》。《荡寇志》中直斥梁山军领袖宋江是“假忠假义”,一百单八将都是“妖魔”、“十恶不赦”的“奸贼”。
《荡寇志》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只有朝廷除巨寇,那堪盗贼统官军”。如果说金圣叹只是腰斩了《水浒》,那《荡寇志》就是直接扫荡了《水浒》,要使其“一旦尽废”。
四、《荡寇志》的评价
文学史上对《荡寇志》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时期。清末民初王钟麒、黄人、鲁迅、郑振铎等人肯定其艺术性、否定其思想,其中又以鲁迅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上世纪50至70年代,将其定性为“反动文学的代表”,是“反动小说”、“反面教材”和“大毒草”,对其思想性、艺术性全面否定。80年代至今,解读回归理性、全面客观看待该作品,出现了魏文哲《论俞万春的〈荡寇志〉》等著作。
无论秉持何种立场,看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荡寇志》这本书还是有可读性的,如果想研究“水浒”的相关文学,《荡寇志》更是绕不开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以下是《荡寇志》相关图片: